1. 引言
乳液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(如油相和水相)通过乳化剂形成的分散体系。其稳定性取决于液滴间的界面张力、电荷排斥力及空间位阻效应。若界面张力过低,乳液易发生破乳;若过高,则乳化剂无法有效吸附在界面上。因此,准确测量界面张力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是优化乳液配方的关键。
传统界面张力测量方法(如平板法、气泡压力法)受限于样品量、温度控制精度及动态过程捕捉能力。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凭借其高灵敏度、宽测量范围和实时动态监测能力,成为乳液稳定性研究的理想工具。本文聚焦其核心技术,探讨其在乳液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逻辑与实践价值。
2. 旋转滴界面张力仪的测量原理
2.1 基本原理
旋转滴界面张力仪通过以下步骤实现测量:
样品悬挂:将一滴待测液体(如油相或水相)悬挂在高速旋转的亲水性/疏水性表面(如铂金盘)。
离心力驱动变形: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液滴拉伸为扁平或长条形,形成稳定的界面。
受力平衡分析:液滴的形状由重力、离心力、表面张力和粘滞力共同决定。通过公式推导,可计算界面张力(γ):

其中,m为液滴质量,g为重力加速度,r为液滴半径,ω为旋转角速度,η为液体粘度。
2.2 动态过程监测
仪器可实时记录液滴体积、形状及界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,用于分析乳化剂的吸附速率、脱附行为及界面张力的衰减规律。
3. 乳液稳定性评估的关键技术
3.1 界面张力的定量分析
静态界面张力:反映乳化剂在界面的初始吸附能力。若静态界面张力过低(<1 mN/m),乳液易因过度乳化而失稳。
动态界面张力:通过连续旋转并测量界面张力衰减曲线,评估乳化剂的持久吸附性能。例如,在破乳剂存在下,界面张力可能快速上升,导致液滴聚结。
3.2 液滴形变与破裂行为观察
高转速下的液滴拉伸:当离心力超过表面张力时,液滴会破裂成小液滴,表明体系稳定性差。
临界转速(Critical Speed):通过逐步提高转速,确定液滴开始破裂的临界条件,间接反映乳液的机械稳定性。
3.3 吸附动力学研究
时间-界面张力曲线:动态测量乳化剂分子从溶液扩散到界面的速率。若吸附速度慢,乳液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因界面保护不足而分层。
4. 实验优化策略
4.1 样品制备与预处理
分散均匀性:需通过超声或高速剪切确保乳液无宏观团聚。
避免污染:使用超纯溶剂和清洁的铂金盘,防止杂质干扰测量结果。
4.2 关键参数设置
旋转速度:
初始速度较低(如1000 RPM)以观察静态界面张力。
高速(如5000 RPM)用于分析低界面张力及动态行为。
温度控制:
温度波动会导致界面张力变化,建议采用水浴或电控加热系统维持恒温(±0.1℃)。
液滴体积:
微型液滴(5~20 μL)对离心力敏感,适合高精度测量。
5. 应用案例分析
案例1:化妆品乳液的稳定性优化
目标:评估不同乳化剂(如吐温80、司盘60)对O/W型乳液的稳定作用。
实验方法:
制备含不同乳化剂的乳液样品。
使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量静态界面张力(γ)和动态衰减曲线。
结果分析:
吐温80的静态γ较低(约15 mN/m),但动态衰减快(半衰期<10 min),表明其吸附能力弱。
司盘60的γ较高(约30 mN/m),且衰减缓慢(半衰期>60 min),适合作为长期稳定的乳化剂。
案例2:食品乳液的破乳剂筛选
目标:筛选高效破乳剂以降低原油含水率。
实验方法:
测量原油与水的初始界面张力(γ_initial)。
加入破乳剂后,连续旋转并记录γ随时间的变化。
结果评价:
破乳剂A使γ从40 mN/m降至5 mN/m(10 min内),且液滴迅速聚结,综合效果好。